作者:孟婷 来源:活动部 发布时间:2024-05-01
2024年5月4日是“五四运动”105周年,风云变幻,激荡百年,唯少年们热血难凉,“爱国、进步、民主、科学”的五四精神屹立不倒。正值五四青年节来临之际,掌阅精选为您推荐6本好书,回顾五四历史,展望民族未来,愿我辈青年心怀理想,砥砺前行,在时代的大潮中书写人生华章。
01 历史回响
105年前,青年学生以他们挺直的脊梁捍卫国家尊严。“五四运动”,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、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,对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产生了深远影响。它标志着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新阶段,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的一个里程碑。百年沧海变桑田,五四的意义不单单是史书上一个简单的学生运动,更应将历史视野投射当下,带来全新的思考。
伟大五四精神
于安龙:总之,“五四运动”是伟大的,五四爱国精神是永恒的,其影响是不可估量的。
本书围绕伟大五四精神这一主题,系统阐释五四精神的科学内涵,探讨在新时代如何继承、践行和弘扬五四精神。
五四的另一面:
“社会”观念的形成与新型组织的诞生
杨念群:我个人认为,五四新文化运动发生的最初根由,正是针对“民族一国家”理念的整合作用发出反叛声音的一种表述方式。
本书引入了五四的社会改造面相,指出当时涌现出的各种“社会改造”构想是五四运动的有机组成部分。作者将五四看作一场具有多维试验角度的社会文化运动,同时,通过把五四发生及延续的时段拉长至20世纪40年代,深度考察了五四一代成长起来的“新青年”面对各种时势变迁做出的反应和抉择。
02 凯歌向前
“以青春之我,创建青春之家庭,青春之国家,青春之民族,青春之人类,青春之地球,青春之宇宙”,李大钊高举革命的火种从历史中走来,“国家兴亡,匹夫有责”的疾呼响彻寰宇。
陈独秀、胡适、蔡元培、鲁迅等先进青年代表,积极投身思想文化运动,宣传民主科学进步的新文化,将暮霭沉沉的中国推向新天地。
李大钊:进前而勿顾后,背黑暗而向光明,为世界进文明,为人类造幸福。
本书收录了李大钊在不同场合、刊物上发表的演说及文章,如《青春》《现代青年的活动方向》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》等,既展现出了李大钊忠贞不渝的爱国情怀、思虑青年的发展方向,又展现出了李大钊具有全球政治和文化的长远眼光和头脑,希望读者能有所启发。
说不尽的胡适
朱文华:胡适以倡导白话文和新文化运动闻名于世,是“五四”时期最重要的启蒙者之一。
他毕生着力提倡的是民主、自由思想和理性主义。正是这样的思想帮助许多青年树立自主自由的人格,形成独立思考、尊重事实的思维方式,成为具有民主和科学素养的人。国内对胡适的认识和研究,几经浪潮起伏。本书作者朱文华教授深入参与了后半程,成为胡适再认识再研究的有力推动者,在学界影响深远。全书用事实和史料来论述胡适的文学主张、思想特质与治学方法,提出自己的观点,以期为读者厘清胡适的是非功过,重审近现代学人的文化使命感与民族反省精神。
03 薪火相传
时至今日,中华民族在复兴之路上凯歌向前,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,从高铁铺向世界到5G,AI领航发展,一个个举世瞩目的成就离不开青年人的不懈奋斗和无私奉献。作为新时代的生力军,他们怀揣梦想,肩负使命,积极投身于科技创新、产业变革和社会进步的各个领域,以昂扬的斗志和不懈的努力,推动着中华民族不断向前发展。
致“新新青年”的三十场讲演
梁启超:“知不可而为”主义,是我们做一件事,明白知道他不能得着预料的效果,甚至于一无效果,但认为应该做的,便热心做去。
1920年代,梁启超倾注全部热情的三十场讲演:关于教育的出路,和青年的自救。这些问题依然是我们现在关注的焦点,梁启超的声音跨越了一百年,如今听来格外温暖、振聋发聩。本书全面收集梁启超关于教育和青年主题的讲演稿,时间跨度为 1914年至1927年。梳理脉络,详解背景,深度关联历史与当下。
给青年的十二封信
朱光潜:人生乐趣一半得之于活动,也还有一半得之于感受。
在《给青年的十二封信》中,朱光潜先生以其深厚的学术底蕴和丰富的人生阅历,为青年朋友们点亮了一盏指引前行的明灯。这本书不仅是美学与文艺理论的瑰宝,更是关于青春成长与人生规划的宝贵指南。
先生以平易近人的语言,围绕读书、升学、作文、做人等话题,娓娓道来,字里行间透露出对青年一代的深切关怀与殷切期望。他鼓励青年们树立远大理想,以深邃的目光和明澈的思想看待人生,夯实基础,不为世俗名利所动摇。这些书信读来如沐春风,发人深省,不仅有助于青年朋友们解决成长中的困惑,更能激发他们追求真理、探索人生的热情与勇气。